close
年紀大的懲罰之一:從前覺得好吃的東西,慢慢都不覺得如何了,比如說豬肝。台灣普遍都還貧窮的日子裏,豬肝是珍饈,是補品,是有錢的象徵。不知怎地,豬肝竟成了票房毒
藥,一會兒說豬飼料裏有抗生素,且抗生素都往肝裏集中,把買豬肝的人給嚇走一大半;後來是怕膽固醇,據說肝臟膽固醇特高,於是另一半人也不敢買豬肝了。記憶裏,離開台灣時,肉攤上的豬肝已淪落成十塊錢切一大塊,據說養狗的人偶爾買片肝回去餵狗。
在我們家,豬肝是年菜裏的主角,小時候,每當阿爸騎著他那部石橋機車,清晨五點出發,繞道淡金公路到三芝鄉去買一整副豬肝回家時,就宣告了農曆年的腳步已近。
阿爸堅持現宰的溫體豬才好吃,平常日子也就罷了,一年一度過春節,說什麼都要到三芝、雙溪一帶去買現宰的豬肉和豬內臟。蹄膀、裏脊和五花肉固然少不了,平常飯桌上較難
見到的豬肝、豬心更是跑這麼一趟的主因,而且一定要大清早去,「才買得到新鮮的好貨
,」阿爸說。
算算阿爸故去都二十多年了,我自己也做了母親,兩個孩子已經讓我焦頭爛額,更加感念阿爸當年中年喪偶,把七個孩子養大的辛苦。每個人當父母有各自的方式,公務員的阿爸
想來比誰都看得開,賺錢不多是一回事,好吃的東西都儘量讓我們嘗得到,下班時轉到萬華三水市場,購買竹片包的生魚片,偶爾帶我們到延平北路、民生西路口的「波麗路」吃頓西餐,都成記憶裏不褪色的篇章。
當然,還有年菜裏的豬肝。
除夕之前,擅長烹飪的大姐總會滷上一副豬肝,然後開始省吃儉用,每次都只從冰箱裏取出來切一點點,總得留下一小塊,撐到元宵,因為那是年節的最後一天,也還是會有客人上門的,一碟切薄片的滷肝,攤擺在白瓷盤上,擠點從廣達香買回來的現打美乃滋在上頭,粉肝配上奶黃的澆汁,在那個年頭,實在還是道登樣的待客菜。
大姐滷豬肝,就是一般台灣人家的作法,醬油與糖,加上豬肝的原味。美妙的是滷好豬肝之後、年夜飯之前,我們可先以豬肝滷汁拌飯,滋味尤勝身價較低、平常即吃得到的滷肉
飯。
說來,滷豬肝湯汁拌飯,只能算是前奏,主戲是年夜飯拼盤裏的豬肝,通常與之為伴的尚有和蹄膀一起滷的滷蛋,以及皮蛋、烤香腸、片得薄薄的烏魚子。阿爸是日治時代宜蘭農
校出身,所以除了新鮮的豬肝,他還懂得吃宜蘭特產「膽肝」,名曰膽肝,其實就是鹽漬的豬肝,甚鹹,切一小片下來,加點酒去腥,蒸熟了切薄片和青蒜同食,是絕佳下酒菜。
如今想來,家裏年夜飯這只大拼盤,簡直就是高膽固醇「十大要犯」大合唱,哪樣菜肴膽固醇高,就往拼盤裏擺。但是在那樣的年代,是沒有這種覺醒和顧忌的。阿爸以一種近乎
宗教的心情,騎著機車到鄉下去辦年貨。從大稻埕到三芝可是不近的路程。買了大包小包的豬肉豬肝,就裝在機車兩旁的置物小箱運回。就有那麼一次,騎回台北發現買的其他貨都還在,獨缺那副豬肝,可能是途中掉出去了。
那天早上我們醒來時,阿爸已經跑了第二趟回家來了。第二趟是專為豬肝而去的。沒有豬肝,好像就不像過年了。那年,也不知便宜了哪一家人,平白在路上撿到阿爸買的豬肝。
阿爸仙逝以後,大家好像就不太吃滷豬肝了,家裏大大小小,居然都不知過去阿爸到底都到哪條街、哪家店買的豬肝。大姐的廚藝持續精進,她不再滷豬肝了,也不會像阿爸那樣
包山包海把整副肝給買下來。她到肉攤切一小塊,浸泡在糖和醬汁裏,吃前拌上番薯粉後丟進油裏炸,再和蒜泥、鮮辣椒丁快炒,豬肝還是豬肝,但是從冷盤換成了熱炒,那肝的滋味更嫩了,阿爸在的話,大約也會放下筷子,仔細在嘴裏品嘗吧。
那天在華人超市裏看到肉品櫃裏也有著豬肝,我買了最小片的,又花了五倍於它的錢買了日本進口的麻油,冒著必死的決心,給自己炒了一小盤麻油豬肝。滋味當然不及二十年前
在龍山寺前夜市炒的鮮美。
我深深想念小時屏氣凝神夾起薄薄一片滷豬肝的期待之情,阿爸已大去,大姐離我千萬里,眼前的豬肝,當然也吃不出好滋味了。
藥,一會兒說豬飼料裏有抗生素,且抗生素都往肝裏集中,把買豬肝的人給嚇走一大半;後來是怕膽固醇,據說肝臟膽固醇特高,於是另一半人也不敢買豬肝了。記憶裏,離開台灣時,肉攤上的豬肝已淪落成十塊錢切一大塊,據說養狗的人偶爾買片肝回去餵狗。
在我們家,豬肝是年菜裏的主角,小時候,每當阿爸騎著他那部石橋機車,清晨五點出發,繞道淡金公路到三芝鄉去買一整副豬肝回家時,就宣告了農曆年的腳步已近。
阿爸堅持現宰的溫體豬才好吃,平常日子也就罷了,一年一度過春節,說什麼都要到三芝、雙溪一帶去買現宰的豬肉和豬內臟。蹄膀、裏脊和五花肉固然少不了,平常飯桌上較難
見到的豬肝、豬心更是跑這麼一趟的主因,而且一定要大清早去,「才買得到新鮮的好貨
,」阿爸說。
算算阿爸故去都二十多年了,我自己也做了母親,兩個孩子已經讓我焦頭爛額,更加感念阿爸當年中年喪偶,把七個孩子養大的辛苦。每個人當父母有各自的方式,公務員的阿爸
想來比誰都看得開,賺錢不多是一回事,好吃的東西都儘量讓我們嘗得到,下班時轉到萬華三水市場,購買竹片包的生魚片,偶爾帶我們到延平北路、民生西路口的「波麗路」吃頓西餐,都成記憶裏不褪色的篇章。
當然,還有年菜裏的豬肝。
除夕之前,擅長烹飪的大姐總會滷上一副豬肝,然後開始省吃儉用,每次都只從冰箱裏取出來切一點點,總得留下一小塊,撐到元宵,因為那是年節的最後一天,也還是會有客人上門的,一碟切薄片的滷肝,攤擺在白瓷盤上,擠點從廣達香買回來的現打美乃滋在上頭,粉肝配上奶黃的澆汁,在那個年頭,實在還是道登樣的待客菜。
大姐滷豬肝,就是一般台灣人家的作法,醬油與糖,加上豬肝的原味。美妙的是滷好豬肝之後、年夜飯之前,我們可先以豬肝滷汁拌飯,滋味尤勝身價較低、平常即吃得到的滷肉
飯。
說來,滷豬肝湯汁拌飯,只能算是前奏,主戲是年夜飯拼盤裏的豬肝,通常與之為伴的尚有和蹄膀一起滷的滷蛋,以及皮蛋、烤香腸、片得薄薄的烏魚子。阿爸是日治時代宜蘭農
校出身,所以除了新鮮的豬肝,他還懂得吃宜蘭特產「膽肝」,名曰膽肝,其實就是鹽漬的豬肝,甚鹹,切一小片下來,加點酒去腥,蒸熟了切薄片和青蒜同食,是絕佳下酒菜。
如今想來,家裏年夜飯這只大拼盤,簡直就是高膽固醇「十大要犯」大合唱,哪樣菜肴膽固醇高,就往拼盤裏擺。但是在那樣的年代,是沒有這種覺醒和顧忌的。阿爸以一種近乎
宗教的心情,騎著機車到鄉下去辦年貨。從大稻埕到三芝可是不近的路程。買了大包小包的豬肉豬肝,就裝在機車兩旁的置物小箱運回。就有那麼一次,騎回台北發現買的其他貨都還在,獨缺那副豬肝,可能是途中掉出去了。
那天早上我們醒來時,阿爸已經跑了第二趟回家來了。第二趟是專為豬肝而去的。沒有豬肝,好像就不像過年了。那年,也不知便宜了哪一家人,平白在路上撿到阿爸買的豬肝。
阿爸仙逝以後,大家好像就不太吃滷豬肝了,家裏大大小小,居然都不知過去阿爸到底都到哪條街、哪家店買的豬肝。大姐的廚藝持續精進,她不再滷豬肝了,也不會像阿爸那樣
包山包海把整副肝給買下來。她到肉攤切一小塊,浸泡在糖和醬汁裏,吃前拌上番薯粉後丟進油裏炸,再和蒜泥、鮮辣椒丁快炒,豬肝還是豬肝,但是從冷盤換成了熱炒,那肝的滋味更嫩了,阿爸在的話,大約也會放下筷子,仔細在嘴裏品嘗吧。
那天在華人超市裏看到肉品櫃裏也有著豬肝,我買了最小片的,又花了五倍於它的錢買了日本進口的麻油,冒著必死的決心,給自己炒了一小盤麻油豬肝。滋味當然不及二十年前
在龍山寺前夜市炒的鮮美。
我深深想念小時屏氣凝神夾起薄薄一片滷豬肝的期待之情,阿爸已大去,大姐離我千萬里,眼前的豬肝,當然也吃不出好滋味了。
全站熱搜